作为基层法院的法官助理,当我翻开罗翔教授的《法治的细节》,书中对法治精神的深刻剖析与基层司法实践产生了强烈共鸣。在处理婚姻家庭、邻里纠纷、合同争议等纷繁复杂的民事案件时,我愈发感受到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体现在每一次调解、每一份文书、每一个与当事人沟通的细节中。
书中,罗翔教授从热点案件、社会现象切入,深入探讨法律与道德、法理的思辨等话题,将抽象的法治观念具象化。其中,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探讨让我感触颇深。法律是道德的底线,这一观点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尤为凸显。在日常协助法官处理案件时,我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一些案件从法律条文来看,责任划分清晰明了,但当事人却觉得结果不尽如人意,究其根源,是法律裁判与民众朴素道德情感产生了碰撞。比如邻里纠纷,从法律上判断侵权责任并不复杂,可纠纷背后往往牵扯多年的邻里情分。这时,我们不仅要依据法律条文,更要考虑道德情理,努力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,让裁判结果既合法又合情,真正实现案结事了,这正是法治温度的体现。
另外,在协助法官处理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权纠纷时,原告因被告侵占其耕种土地为由提起诉讼。从法律条文和证据来看,被告行为确实构成侵权,但被告确实长期耕种,原告所依土地经营权证书经向村小组了解,确系登记有误,且原告年过七旬,所要土地也是为了承包给其他人多得收入。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没有简单判决,而是多次组织村委会干部、人民调解员共同参与调解。最终原告土地确权名下的土地全部由村委会统一承包,按期给付原告租金,原告也省去了每年找人耕种的麻烦,还增加了租金费用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,基层司法不仅要严守法律底线,更要兼顾现实情理。
谈及理论与实践,罗翔教授的经历也让我产生共鸣。从校园踏入基层法院,我也曾在理论和实务的落差中感到迷茫。在学校里,法律知识体系完整且理想化,但基层案件形形色色,充满了生活的复杂琐碎。记得一次参与民间借贷纠纷调解,双方各执一词,证据也错综复杂。我在适用法律条文时有些不知所措,是法官的指导让我明白,要结合案件实际情况,把法言法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讲给当事人听。此后我逐渐意识到,基层法官助理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,更要学会用接地气的方式沟通,将法律的逻辑融入到百姓的生活语言中,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。
书中关于读书的论述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成长。罗翔教授说读书有逃避世界、营造世界、理解世界、超越世界四个境界,身为基层法院的法官助理,日常工作忙碌繁杂,阅读能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暂时抽离,获得精神滋养,从而更好地理解工作中的难题,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。阅读经典法学著作,能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,拓宽法律思维的边界,在面对疑难案件时多一份从容与智慧 。
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,在平凡的岗位上,每一次协助法官审查证据、起草文书,每一回参与案件调解,都是在践行对法治的信仰。就像书中所说,法治的实现需要我们在每一个细节处坚守。我将以这本书为指引,在基层司法的道路上,怀揣对法律的敬畏之心,不断提升专业素养,用实际行动守护公平正义,让法治之光在每一个案件中照亮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