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新闻中心 -> 法院要闻

【汤和法声】90万到位了!

发布时间:2025-08-26 17:13:25


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,司法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汤阴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,既高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,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司法动能。

工程款“悬”了?

“这笔钱再不到账,公司今年可真难了……”原告某防水公司的负责人盯着账本,眉头紧锁。原告某防水公司曾承包被告某集团公司一处安置房项目的防水工程,双方签订《建设工程专业分包合同》,待工期结束后,却在结算阶段陷入僵局。因工程款迟迟未能到位,遂一纸诉状将某集团公司诉至汤阴县法院。案件背后,一边是急需资金周转的中小企业,一边是涉及重大民生的安置项目,牵一发而动全身,处理不当将对双方乃至社会效益造成负面影响。

法官“不打结”

民事审判庭法官田太军接到案件后,察觉到判决虽然容易,却可能耗时长、伤和气,无法真正为企业解忧。通过调解,不仅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,保障企业合法权益,也最大限度减少诉讼对生产经营的影响,是法院优化营商环境的良策。

一笔一笔算

调解室里,气氛起初有些凝重。田太军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化身“账房先生”,带着双方一笔一笔、一项一项地仔细核对。结算总额、已支付款项、合理的扣款项目……所有条目都在他清晰的梳理下变得明朗。算到最后一笔,被告还欠付85万余元工程款及5万元保证金,合计90万余元。数字清楚了,但心结还在。田太军又当起了“翻译官”和“沟通桥梁”,在情、理、法之间寻找着最大公约数,耐心地听双方倒苦水、讲难处,引导他们换位思考。

双赢!握手!

田太军把法律语言转化成通俗道理,侧过身对原告说:“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,按合同扣款,既是约束,也是对百姓负责。”转过身,他又严肃地提醒被告:“按时付款是法定义务,一旦失信,企业的声誉和发展都可能受损。”最终,坚冰融化,双方的手握在了一起,被告承诺在约定限期内付清90万余元工程款,原告也自愿放弃其他诉求,目前欠款已如期到账。


一场可能演变为“持久战”的诉讼,在田太军专业而温暖的调解下,双方矛盾化于无形,不仅帮两家企业盘清了账,更为他们铺就了继续合作的路。这起案例生动体现了汤阴县法院不满足于“一判了之”,而是追求“案结事了”,通过高效、温和的调解方式,精准服务市场主体,让企业轻装上阵安心经营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。


责任编辑:崔倩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